7月2日是全国低碳日,今年的主题是“绿色低碳,全面小康”。践行节能低碳理念,倡导绿色生活,促进绿色生产,共同建设小康社会,共享美丽中国。近年来,中国一直在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均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为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建设清洁美丽中国指明了方向。
2019年,我国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15.3%。截至2018年底,全国城镇累计绿色建筑面积超过32亿平方米,全国风电、光伏装机容量达到3.6亿千瓦。截至2019年底,全国各类充电桩总数已达122万个……
一组组数据表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为世界作出贡献
1966年至2009年,“蜀山之王”贡嘎山冰川面积减少了11.3%。海螺沟冰川平均每年后退25至30米,冰川厚度持续变薄。中国科学院的数据显示冰山融化背后的气候危机。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始终坚持走符合国情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各地各部门积极落实“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
《2019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年度报告》显示,2018年以来,中国政府调整产业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控制非能源温室气体排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协调控制大气污染物,推动低碳试点和地方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经初步测算,2018年我国碳强度下降4.0%,比2005年累计下降45.8%,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2.6亿吨。”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事务特别顾问解振华在2020年“全国低碳日”线上主题推介活动上表示,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投资和安装量领先世界机械、发电和消费领域的世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全球一半以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更加经济高效。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技术相对成熟。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森林碳汇大幅增加,中国低碳发展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生态优先场所走出了开发与保护协调共生的新路
如何谋求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人与自然共存,伤害自然最终也会伤害人类。我们不能吃祖先的饭菜,断绝子孙后代的路,搞破坏性的发展。我们要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祖国西南,以重庆沙坪坝为起点的渝蓉高速公路是我国第一条低碳环保高速公路。作为交通运输部确定的“节能减排低碳高速公路”试点项目,利用废旧轮胎铺路。该原料生产的橡胶沥青不仅可减少有害气体沥青烟气排放90%,而且比传统生产工艺节能40%。道路照明全部采用LED节能灯,每年可节省电费200万元以上。
在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成都,全国首个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求清单发布,其中包括建立冰川直播平台“含西岭雪的窗户”千秋”,建设光伏社区和村庄,建立低碳生活综合服务平台。其中创新需求达30项。
长江沿线的湖北作为首批国家低碳试点省份之一,试点示范区正在大胆探索。襄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信心十足;武汉华山生态新城改造为绿色生态居住区;黄石金山开发区新能源建设迈出大步……2018年,湖北启动“绿色低碳行动计划”,涵盖酒店、医院、商业综合体、工业等多种类型的30个节能示范项目已落地异军突起,为湖北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首都北京,我们推动工业、能源、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行动,实现了蓝天与低碳的双赢。 2018年,北京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0.5吨,全国最低,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51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43%。
……
从南到北、从西到东,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地方走出了一条开发与保护并存的新道路。
全社会共同参与,实现蓝天低碳共赢
走楼梯上一层可减少排放约0.218公斤;少开空调一小时,可减少排放约0.621公斤;减少使用10双一次性筷子,可减少排放约0.2公斤;关灯一小时可减少排放约0.785千瓦时。公斤;回收一吨废纸可避免17棵树被砍伐……
您知道吗,这些生活方式的微小改变将悄然改变我们的环境。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增强全民节约、环保、生态意识,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公众正在采取行动。
在北京,已有20多个社区开展了“小家电回收日”活动。专业回收公司定期进驻社区,居民聚集在家门口“以物换礼、以物换钱”,确保小旧家电安全环保。回收。
在合肥,人们的吃住行积极践行低碳生活方式。餐饮方面,强化“光盘行动”,推广低碳餐饮;住房方面,重点建设国家级低碳社区;在出行方面,推广“135”绿色低碳出行,即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行、5公里以内骑行。公共交通。
在湛江,低碳图片展、低碳知识有奖问答活动已从街头、城区走进人们的视野。 “穿环保面料衣服、节约水电、少用一次性筷子、使用环保饭盒、环保袋……”这些低碳行为已被写入社区居民绿色生活手册。
上海发布节能宣传周30周年纪念标识;江西贫困县举行半导体照明捐赠仪式;在深圳,“云”上举办低碳节能技术专题讲座……全国各地人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理念已深入人心,保护生态文明。蓝天、绿地、碧水逐渐成为公众的行为意识。
实现蓝天与低碳的共赢,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行动。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从节能、绿化美化、垃圾分类等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共建你我美好家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cyhlngy.com/html/tiyuwenda/9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