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知识问答
  • 如何高效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韩健分享20年学习经验与踩坑教训

    我们应该如何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常识呢?延伸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像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样详细而复杂的知识呢?

    作为一个学习者,我摸索了20多年,遇到过无数的坑。

    高中时,为了准备考试,我从不同的参考书中背下了许多密密麻麻的所谓“知识清单”。最后头发掉了很多,肠胃不适,收获却很少。我仍然记得当时的强烈感觉——我根本不记得了。虽然当时在考试的压力下,我对学习很“势利”,可以说“我不在乎永恒,我只在乎考前拥有什么”,但现实是,在吃一碗方便面的时间里,方便面中的防腐剂还没代谢完成,很多知识点就不再愿意与我“亲密共存”了,随着方便面的香气消散了。

    还有,对于那些历经磨难一直陪伴着我的知识点,期望它们完好无损地出现在考试文章中,就像中了彩票一样。 《三省六部》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背下来,但阅读段落中出现的内容却是类似《开复一通三四》、《通中书门下平章事》、《体解》 “崇福宫”、“官车司马”“令”就是这样一个奇怪又冗长的“怪胎”官名;好不容易记住,“为官”在古代指的是官员的退休。文章中,有一个类似的词“成为人”。与入仕的意义完全相反。就是献身于官职……“心累,不爱”是我当时的想法,令人难忘。

    古代生活常识视频_常识视频古代生活的故事_常识视频古代生活大全

    后来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习,我发现自己从古代文化常识上确实走错了路。我居然陷入了一些有趣教授的“邪恶”,真正爱上了古典文学。我整年都沉浸在古诗词和文言文中。刚开始的时候,我心里暗自抱怨:太年轻了,太草率了,高考完就扔掉书本。迟早,那些“知识清单”将不得不回到办公桌上。然而,浸泡久了才发现,那些“知识清单”我从来没有翻过一次,看来以后也不需要它们了。那些以前想不起来的琐碎知识点,现在在我的脑海里很难摆脱。这次打通任督通道,肯定是有原因的。

    首先,这些知识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植根于深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枝互相遮盖,叶互相相通。就像面对仙人掌时,我们不应该只记住它的外观和植物特性,而应该将它与它背后更广阔的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即在少雨、烈日的沙漠环境中,植物会有什么特性呢?展览?要想明白道,只要明白它的具体内容和道理就可以了。记住它并不难。不仅如此,记住其他在干旱环境中生存的植物的特征也不难,比如胡杨、芦荟、多肉植物等,这也是大学里“沉浸式”学习的结果。了解古人生活的各种细节,在很多作品中感受他们的思维方式,其实就是在探索知识点产生的原因。久而久之,这些文化常识就真的铭刻在我的脑海里了。

    其次,学科之间的知识点要交叉连接。上大学之前,我认为语文只是一门学科;上大学后我才知道文学和语言学是两个分支。学习的过程就像恋爱的过程。各支部分分合合,完善自身。当它们合并在一起时,就更容易朝两个方向发展。其中,古代文字学的知识对于理解古代文化的常识很有帮助:为什么“布”字本指劳动人民制作衣服的材料?为什么“殿”字不仅可以指高大的宫殿建筑,而且还能在官方政绩考核中名列最差呢?为什么官衔中多用“尹”字来指称中高级官员?积累的专业知识越多、越复杂,彼此就越容易拥有“神助攻”。

    第三,知识点也要广泛衔接。我渐渐意识到,以前罗列单个知识点的学习方式是反人类的,会让每个知识点孤立无援。当大脑接受知识时,孤立的知识点很容易被海马体从“记忆仓库”中抛出,因为它们没有支持,无法融入现有的知识体系。想要掌握知识点,就必须将它们编织成一张网,并有意识地探索其中的联系:皇家宫殿和平民住宅的建筑规则可以比较和观察吗?谈起立方制度,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到宵禁。那么负责管理宵禁的官员是否与唐朝的官制有天然的联系呢?如果知识点之间建立了联系,海马体就更容易接受它们。学习的最终秘诀不是违背认知规律。这是人性。

    常识视频古代生活大全_常识视频古代生活的故事_古代生活常识视频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十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教授中国古代文化知识。

    我想帮助学生学好这些东西,我不想看到他们走我“累、不感兴趣”的老路。下面两种方法是经过我反复验证的。

    首先,通过讲故事传授知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其中包含了人们即使多年后也不会忘记的点点滴滴的知识。比如,讲到避长辈名字的学问,就必须讲“诗鬼”李贺未能考上科举的悲惨故事。与向学生扔一堆“干信息”相比,讲故事有点“浪费”时间,但从长远来看,你可以看到区别。当“干料”早已“腐烂”时,故事却能始终在学生脑中保持新鲜感。只要提到悲惨的“诗鬼”,其中蕴含的知识点就会“复活”。这也是由人脑的认知规律决定的,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才是有效的。

    其次,对枯燥的知识多做延伸讨论。知识点是维生素和蛋白质。虽然它们很重要,但没有人愿意直接吃它们,因为它们很无聊。结果就是不爱吃、少吃、甚至不吃。延伸讨论是为了让它们好吃,容易下咽,而且风格可以变换:今天是满汉全席,明天是麻辣火锅……正是因为学海无边,苦难是难以继续前行的船。比如我刚才在课堂上提到了古代皇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有学生嘀咕:“这个制度太傻了,万一大儿子是个傻子怎么办?”这话惹得全班同学都笑了,大家纷纷议论起来。讨论了半节课,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系统?这个系统会带来什么后果?这种制度在历史上有哪些积极和消极的例子?讨论内容多样,涵盖古今、国内外。这就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后来我看到那天讨论的内容被学生多次运用在作文中,或者作为论证,或者作为观点。思考的乐趣最终会带来更高的效率。

    许多学习者未能坚持下去,因为他们把学习视为跑马拉松。当枪响时,一切都取决于意志力。如果有人把这个过程变成购物怎么办?可能没那么快,但心情愉悦,过程轻松,容易坚持,而且对身体没有伤害。最后,当你回头看时,所走过的里程可能会让你震惊。于是我总结了这些经验,写了这本书。在写书的过程中,我一直注重系统性、因果逻辑、故事的运用和讨论的延伸。

    我试图让系统化成为本书最有特色的方面。对于一些零散的知识,我一改传统的分类方式,采用了“皇帝的标杆人生”、“张三的苦难岁月”、“张三的科举之路”、“张三的仕途生涯”四个题目。名,将枯燥的古代文化知识融入到古代人们生活、考试、官场的方方面面,使其真实、易于接受。

    另外,我还制作了一张大思维导图,将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呈现为一张图像“网”。有了这个“网”,学习过程就会变成:在“网”中找到你想查的知识点→打开书本阅读学习→返回“网”查看其他相关知识点击→打开书本学习新的、拓展的知识……在这个循环中,每一次学习都可以帮助大脑构建一个知识体系,而这个知识体系慢慢变得完整。

    我为确保本书的因果逻辑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希望学习者能够知道发生了什么,并且知道为什么更重要。所以,在讲述知识的时候,我不会直接给出结论,就像在说“自己背下来就好了”。我想带领大家从探究的角度去分析某些知识的起源,让学习者自然而然地用有意义的记忆代替机械记忆。很多学习者,尤其是承受着考试压力的学习者,常常陷入一个关于效率的误区:“老师,不要浪费时间说无用的东西,直接给我‘干货’吧。”不幸的是,大脑是关于系统、逻辑和理解的。从长远来看,重复痛苦且无意义地记忆“枯燥信息”的效率远低于一项需要更长时间的有意义的学习。

    常识视频古代生活的故事_古代生活常识视频_常识视频古代生活大全

    故事的使用和扩展讨论是本书的另外两个特点。尤其是第三部,我把主角张三设定为一个生活在古代的学者。我用整篇文章和类似小说的叙述方式,带读者经历了他的科举之旅。 “醉翁之意”并不是讲述故事本身,而是在故事中传授有关科举的知识片段。还有第四部分。为了理清中国古代官制中最复杂的部分——宰相的权力是如何演变的,我把它讲成一个现代社会中一个公司里几股势力来回争斗的故事,听起来很有趣。希望读者能在愉悦的阅读氛围中,不自觉地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达到全面的理解,就像听隔壁公司“权力斗争”的八卦一样。

    (本文摘自《这样学古代文化常识》)

    “这就是学习古代文化常识的方法”

    撰稿:韩健(韩小苗老西)

    中信出版集团

    韩健,又名韩小苗老西,是网络上“80后”流行的语文老师。他利用视频教育和互联网传播古代文化知识。本书采用了两条线索,从宫廷到江湖,从民间到寺庙。它以一个学者“升级打怪”的科举晋级路径,详细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方方面面,串联了科举制度、高考语文必须考的科普知识等正如官制,文人生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参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cyhlngy.com/html/tiyuwenda/9699.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