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陆菲菲
单位|崇左市联合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一、案例背景介绍
服务对象为小峰(化名:10岁男孩)、小青、小英(双胞胎女孩,9岁),均为化名。
他们三人是XX中心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家庭经济困难,属于低保家庭。父亲在政府安排的公益岗位工作,务农。双胞胎姐妹一岁多时与父亲发生矛盾后,母亲外出打工,从此杳无音信。目前,三名客户与他们的父亲住在一起。
2023年2月,父亲因违法被警察带走,低保账户由父亲管理。结果账户里的补贴无法提取,也没有钱支付日常开支。
3名当事人的食住都在学校,吃穿有保证,但周末、节假日的日常生活暂时缺乏监管。由于服务对象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家务能力差,家中居住环境脏乱差,存在安全隐患。
2 分析与估算
(一)问题分析
1、居住环境差,安全隐患突出。
委托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有自己的房子住,但居住条件很差:只有一张床且破损,没有蚊帐,床上的被子很旧衣服和鞋子都发霉了,堆放在一边,有时睡在地板上的垫子上。 。
家里卫生差,卫生间长期没有打扫,热水器坏了,洗澡不能供应热水;地板上有很多杂物,包括未洗的碗碟和电饭锅,滋生了很多蚊子和苍蝇;墙上电线杂乱,无线槽保护裸露,很容易造成短路。火灾或触电危险。外面有一个简单的露天厨房。我没钱买煤气,就靠柴火做饭,很容易引燃附近的竹林。家里有34只“扶贫鸭”,无粮可养。他们暂时靠叔叔提供的谷物喂养。
2、监管缺失,家庭支持薄弱
无法从亲属中选择合适的临时监护人。母亲和爷爷的家人与委托人关系冷淡。父母吵架后,母亲外出打工。从此,她不顾委托人的生活条件,也不支付子女抚养费。
父亲曾将其中一个双胞胎送到祖父家抚养,但祖父只是把孩子留在家里,自己出去做家务。母亲知道后扬言要把孩子送走,父亲无奈只好把孩子接回来一起抚养。由于父亲性格暴躁,长期与亲戚、邻居不和,出于种种顾虑,不愿意成为临时监护人。
舅舅到广东打工,多年杳无音信,也没有回来。经常拜访客户的是同村的一位86岁的老奶奶,但她年纪太大了,无法监督她。
3、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困难
服务对象在校学习、生活条件较差。哥哥学习不积极,贪玩,有霸占别人东西等不良行为;双胞胎姐妹自卑,不喜欢与人交流。在寄宿学校期间,他们不注意个人卫生。他们很少洗澡或换衣服。他们身上经常有难闻的气味,同龄人也不愿意与他们有太多的互动。由于父亲与亲戚邻居之间距离较远,长辈们不敢主动与服务对象互动。此外,当事人从小就缺乏母爱,导致他们产生自卑感,从而阻碍他们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
(2)需求分析
1、链接资源,改善居住环境需求,增强自理能力
客户目前居住环境的改善不是仅靠客户及其家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因此,案主需要社工协助他寻找外部资源,以改善其家庭的居住环境。自理能力的培养可以依靠社工和志愿者周末或节假日家访时的面对面教导,逐步改善和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五家社会机构联合落实临时监护人员,多方支持
配合民政、妇联、团委、乡镇政府、村委会、社工、志愿者深入服务对象家中,与邻居、亲属现场沟通协商,解决选择临时监护人问题为服务对象提供政策、经济和服务支持。
3、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搭建同伴交流平台
通过班主任的协助,培养服务对象的自主学习能力,纠正不良行为习惯;组织志愿者队伍中的专业人员对服务对象进行心理疏导和陪伴,提供心理支持,树立自信心;社会工作者邀请服务对象参加社区活动、团体活动等,以增进同伴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精选社会工作好书,赶紧抢吧↓↓↓
3. 服务计划
(一)服务理论
1.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是指个体之间能够维持其社会身份并获得情感支持、物质帮助、生活服务和新的社会联系的联系。根据社会支持理论,一个人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他就越能应对来自环境的各种挑战。
因此,社会工作者积极动员和寻求正式和非正式的支持渠道,致力于为陷入困境的服务对象提供政策、经济和服务支持,恢复和扩大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他们应对美好生活的挑战。
2. 优势视角理论
“力量视角”是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这意味着社会工作帮助人们的重点应该是人的优势和资源以及他们的环境,而不是关注他们的问题和病症。优势观点基于这样的信念,即个人拥有使他们能够有效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和内部资源。优势视角理论侧重于挖掘和挖掘服务对象的优势和资源,帮助服务对象了解其优势,从而解决服务对象外部或潜在的问题。
(二)服务目标
1.协助服务对象获得外部资源支持。与多方力量合作,帮助改善家庭居住环境,消除安全隐患。
2、提高服务对象的生活自理能力;协助服务对象出售“扶贫鸭”,减轻养殖负担。
3.协助服务对象开拓家庭资源,物色临时监护人,加强对服务对象的非正式网络支持。
4. 加强服务对象、学校、同侪之间的互动,树立自信心,促进健康成长。
(三)服务策略
具体目标
跟进计划
1、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
环境
(1)组织志愿者清理家里垃圾杂物,列出紧急采购物品
购买生活用品(蚊帐、地垫、床上用品、个人物品)
等待)。
(二)链接外部资源支持,链接多方力量,确定转型
捐赠生活环境所需物资(电线、房间改造)
室内刮、书桌、门、床、衣柜、简易炉灶、热水器
,窗帘)。
(三)利用微信朋友圈发布、销售“扶贫鸭”。
2、完善服务对象
自理能力;增强安全性
全意识
(1) 通过面对面教学,帮助客户熟练掌握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中的烹饪和炒菜技巧(每周一次,半年)。
(2) 通过指导帮助顾客了解个人卫生的重要性
性别。
(3) 通过留出家庭作业来增强服务对象组织家务的能力
能力。
(四)对服务对象进行安全用电和家庭安全防护教育。
3. 协助服务对象
探索亲戚的资源以确保
指定临时监护人
(一)通过多方联动和现场沟通协商,临时
时间守护者
(二)落实困难儿童政策补贴,缓解经济压力。
(三)明确临时监护人的日常职责。
(4)帮助服务对象获得更多非正式的网络支持。
4. 协助服务对象
建立支持网络
(一)邀请服务对象参加社区活动、集体活动等。
改善同行之间的沟通和互动。
(2)通过心理调节和个人成长辅导,增强自信心,促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遇到困难时学会坚强。
(三)通过访谈、多方协助等方式,推动服务对象获得
社交网络支持。
(四)服务流程
第一阶段:与客户建立专业关系。
第二阶段: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促进问题解决。
第三阶段:改善家居环境,消除安全隐患。
第四阶段: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确定临时监护人。
第五阶段:不定期回访,跟进、巩固服务成果。
4. 服务计划实施流程
第一阶段
干预重点:通过现场走访,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收集服务对象的信息,与服务对象建立职业关系;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并进行初步评估。
主要内容:在社工和村委会的家访中,初步了解到服务对象因家庭变化而面临困难。社工与服务对象、老奶奶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
结合《困难儿童基本信息调查表》、《困难儿童家庭监护缺失评估指标表》等结构化调查问卷,收集服务对象的重要信息,估算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服务接受者。虽然三名服务对象对社工的到来有些胆怯,但并没有拒绝。他们更多地寻求帮助,以真诚、平等的态度在服务中恰当地运用换位思考、鼓励、引导、换位思考等。获得客户信任并建立专业关系的技能。
第二阶段
干预要点:根据服务对象的评估内容,共同制定服务计划,链接社会资源,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的生活困难和安全问题,并组织社会工作者跟进。
主要内容:组织志愿者清理家里的垃圾杂物。社工和村委会成员将到服务对象家中进行现场检查,并与服务对象亲属进行访谈,确认是否急需购买生活必需品(食物、蚊帐、席子、床)。生活物资、个人物品等),制定《生活物资采购清单》,通过爱心人士捐赠挂钩购买生活物资。
为了营造安全的居住环境,我们策划了一份“改造计划清单”,链接外部资源支持,如建材店、家具店、爱心人士等,联动多方力量确定物资捐赠以及改造居住环境、更换损坏的门锁所需的材料。进行维修并解决家庭安全问题。
当地志愿者微信群号召志愿者在朋友圈发布售卖“扶贫鸭”的信息。 “扶贫鸭”一共卖了680元,收入暂时被奶奶留着,用于服务对象的周末生活费。服务对象及其曾祖母非常感谢社工帮助出售“扶贫鸭”,减轻养殖负担,缓解经济压力。
第三阶段
干预重点:营造安全生活环境,消除安全隐患。
主要内容:有计划、分步骤对接外部资源支持,解决服务对象住宅安全隐患。根据《改造计划清单》链接捐赠物资,由社工协商安排单位和个人提供物资或服务。按照装修计划的时间安排,有序进行室内刮灰、房门、窗帘安装;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进行了电线改造;安装热水器,解决洗澡问题;捐赠的书桌、床、衣柜、简易炉灶、衣物、床上用品等物资的登记明细已收到,并转移到服务对象家中安装使用。
通过多方联合改造,日常家居安全、水用电等安全隐患已被消除。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三位服务对象和曾祖母都很高兴,也更加信任社工。
第四阶段
干预要点:提高服务对象自理能力、确定临时监护人、建立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网络。
主要内容:结合民政局、妇联、团委、乡镇政府、村委会、社工、志愿者等正式和非正式社会资源,通过现场沟通协商确定临时监护人。周末服务对象在家时,民政局将聘请临时监护人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护理问题。社工和志愿者会在周末和节假日登门拜访,帮助服务对象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邀请服务对象参加社区活动、团体活动等,增进同伴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在校期间,通过班主任的帮助,培养客户独立学习的能力,纠正占用别人东西的坏习惯;利用家庭资源帮助当事人获得更多非正式的网络支持。
通过多方的共同帮助,服务对象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学会了打扫家务,学会了自己做饭炒菜;他们从自卑、不善于与人沟通,变成了开朗、健谈;他们在学校积极学习,与同学相处融洽,与亲戚朋友相处融洽。我们经常来我们家互动。
第五阶段
干预重点:不定期走访,跟踪巩固服务成果,共同回顾总结问题的解决情况,帮助服务对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用力量面对遇到的困难,关闭服务窗口。案件。
主要内容:在此阶段,社工逐渐延长探访间隔时间。与客户一起回顾解决问题的情况,用写笔记的方法记录学到的技巧和步骤,认可和肯定客户的进步,建立信心;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并跟进客户在学校的状况。与服务对象真诚沟通,预期目标已经达到,要勇敢面对未来。该案顺利结案。
五、总结与评价
(一)结案概要
1、结案原因:服务对象的问题已经解决,达到了计划的目标。
2、案件结案后,社工将定期进行回访,每两个月一次,持续半年。
(二)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
一、评价方法
根据个案情况,采用观察、访谈等方法进行评估。
2、考核内容
(1)对比居住环境改造前后的图片,确认链接资源和捐赠物品。
(二)邀请服务对象的奶奶、村委会成员、临时监护人、班主任等进行访谈,了解服务对象的变化情况。
(3) 目标达成情况
本病例随访时间为2023年3月18日至2024年2月29日,上门随访服务13次,社区活动1次,随访随访4次,共计链接资源人民币22,800元。具体目标实现情况如下:
1. 目标一:改善人居环境
进行室内美白,安装房间门、窗帘;改造存在安全隐患的电线;安装热水器,解决洗澡问题;接收捐赠的书桌、双层床和床上用品、衣柜、简单炉灶、衣服和其他材料 登记详细信息将发送到客户家中。营造安全生活环境,消除安全隐患,卖“扶贫鸭”就达到了目的。
2. 目标二:解决临时监护问题
由民政局牵头,社区、团委、妇联、乡政府共同协商,临时设立公益岗位,招募附近村的一名阿姨负责该项目,目标达到了。
设立专户,由乡镇民政部门按月向服务对象发放生活补贴。专项资金用于保障生活,目标达到了。
3. 目标3:提高自理能力
服务对象学会注意个人卫生,能洗澡、洗头、勤换衣服、自行整理家务;他们学会了自己做饭、炒菜,提高了生活技能,实现了目标。
采访中,服务对象的曾祖母、村委会、临时监护人、班主任都表示,各方面都得到了改善。综合以上来看,目标已经实现得比较好。
6. 专业反思
1、多方协作,帮助解决问题
服务对象居住环境存在安全隐患、临时监护人选择等问题,需要经过多轮推进才能得到有效解决。在民政、妇联、团委、乡镇政府、学校、村委会、社工、志愿者等共同努力下,发挥不同主体优势,形成有效介入服务的机制。帮助困难儿童,共同推动解决服务对象困境,改善家庭生活环境。
2、困难情况帮扶,动态跟进,巩固服务成效
社会工作者帮助案主建立外部支持系统来解决他们当前的困难。然而,服务对象的困境是复杂多变的,比如服务对象的心理变化、救助过程中的需求变化等,社会工作者必须动态跟进服务对象的动态,及时调整动态需求寻求援助,加强和巩固服务有效性,如增强服务对象与外界互动的能力等。
三、转变意识,循序渐进,促进能力提升
当社会工作者关注案主所面临的困难时,他们常常陷入解决问题本身,从而忽视了案主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转变意识,循序渐进。干预不是为当事人解决问题,而是帮助当事人自觉、主动地改变,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cyhlngy.com/html/tiyuwenda/9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