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小学科学教学的悠久历史
研究表明(刘莫耕,1998),中国的书面自然科学课程始于夏商周时期的教育。当时,自然科学课程是小学的基础科目,位列语文、数学之首。纵观中国古代科学教育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政府对自然科学教学的重视在秦始皇时期达到顶峰,但在汉武帝时期却受到冷落。直到1903年,“废科举”“兴学”运动推动下,自然科学教育重新受到重视,“废读经学格致”之风盛行。 受欢迎的。这里所说的“格致”,就是当时理科班的名称。
尽管中国自1903年以来经历了国内外的各种战争和运动(除了袁世凯称帝的三个月外),但科学教育在小学课程中的地位在经历了几次危机后仍然得以保留。然而,由于不同时期不同政府对科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同,科学课程在整个小学课程计划中的比重、课程设置的具体形式、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和小的变化。变化十余处。 (这些将在本文第二部分详细介绍。)
除了科学内容在小学课程中的作用外,中国科学教育悠久历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教科书。 1903年——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重要时代,因为在此之前,中国的科学教育尚未受到西方文化和教育理念的影响。 1903年以来,我国科学教育真正走上了现代科学教育(即以哥白尼以来的现代科学为主要内容)的发展道路。此前,中国的自然科学从未被列为学校的独立课程。讲授的内容大部分是古人对自然现象发生规律以及自然现象与农业生产关系的经验积累。科学教学以识字课和常识课的形式出现。相应地,古代科学教科书也出现了两种形式:识字教科书和专门常识教科书。比较有代表性的教科书有:先秦时期的《诗经》、西汉元帝时期石佑编着的《急救》、周行嗣时期编着的《千字经》等。梁武帝时期,在旧中国流行了数百年。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三字经典》,还有专门为孩子们传授综合知识的《小学紫绀珍珠》、《幼学琼林》。这些影响深远的教科书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科学教育的高度重视,也间接记录了当时中国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先进水平,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2. 1903年以来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的演变
(一)课程的演变
1903年是中国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历史转折点。这一年,随着国家进一步对外开放,西方民主教育的思想和制度传入中国,科学课程(当时称“格致”)从此成为小学的必修课。然而,一百年来,中国的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重点关注是否在小学低年级单独开设科学课程、确定课程名称、选择内容和教学。科学方法课程。探索的道路是曲折的,有时甚至看似循环且扑朔迷离。我国老一代小学自然科学课程专家刘莫耕先生在其《小学自然科学课程改革探索》一书中列出的自然教学笔记清单,直观地反映了这一点。现摘录如下。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了《学堂章程》,规定:
完全初小开设修身、历史、地理、文体等课程。
健一客小学将后三扇门合并为“世纪格之客”。
高等小学分为栽培科、中国历史科、地理科、格致科。
1910年(宣统二年),初小不再分全科和简科。历史、地理全部用文学课本教授,高小则保持不变。
从此,“格致”学科更名为“科学”和“女武”,或者“理化”和“女武”。袁世凯称帝后,取消了格致科,改为尊孔读经。
1922年,小学学制改为四二制,初小设有“社会”(包括健康、公民、历史、地理)和“自然”两科。 “自然”一词也因此成为近几年来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的通称。小学高年级提供五个科目:健康、公民、历史、地理和自然。当时的政府文件规定,“没有能力单独开设科目的农村学校,可以将社会和自然结合到‘常识’科目中。‘常识’由此成为一门由‘社会’和‘自然’组成的新课程。 “ 姓名。
1928年《小学暂行条例》规定开设历史、地理、健康、自然、三民主义等课程。 1929年,我国第一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问世。该标准将小学高年级的历史、地理和部分健康内容并入“社会”科目,将个人卫生部分并入“自然”科目。初小将社会与自然结合为“常识”科目。
1932年,高小分设历史、地理、自然、健康等科目,而初小仍是综合性的“常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10月)。
1949年至1950年(即新中国成立初期),有的地区初小有《常识》,有的地区没有《常识》(这些地区的初小因此没有《常识》)科学课程),高小都有历史和地理课程。 ,自然。自然课程每周举办 3 次(每次 50 分钟)。
1951年,全国初小取消《常识》。小学高年级分为历史、地理、自然。每周三仍举行自然课程。
1956年,中国在学习前苏联的基础上制定了建国后第一部自然科学教学大纲,规定初小自然科学课程内容应在汉语课堂上教授。除了语文课程中包含的自然课本外,教学大纲还规定,每周一个语文课应开设一节“自然课”,让学生有机会从事与自然科学学习相关的实践活动。高小学每周有两个小时的自然科学课程。初等小学学习生物的自然世界,而小学高年级学习无生命生物的自然世界。
196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第二本自然教学大纲。由于全国初小语文教师大多反对在语文课堂上承担自然科学教学任务,而教育部又坚持初小不仅有自然科学课,所以本次自然科学大纲只规定了自然科学课。小学高年级的教学任务。小学校的自然科学课或常识课几乎被取消。
1966年至1977年,由于所谓“文化大革命”运动,全国教育机构和学校普遍处于半瘫痪状态。此前制定的教案、教学大纲和教材被否定,各地编制的《科学常识》大多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客观需求,导致科学质量明显下降教育。
1978年至1981年,社会秩序刚刚从混乱走向初步稳定,教育部颁布了全国第三个《十年制全日制学校小学自然知识教学大纲(试行)》。大纲规定,“科学常识”课程(每周两课)只在小学最后两年开设,而低年级的科学课程仍然空缺。同时,由于高年级的“自然知识”课程不仅包含了20世纪50年代的科目,低、中、高年级的自然课程的所有内容也都是“适应现代”而设计的。 “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增添了许多当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内容。因此,当这份大纲草案发往各省市征求意见时,教师们普遍反映,新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太深、太重,不适合小学四、四年级。学校。五年级(当时全国普遍实行五年制小学教育制度)的学生学习。
1982年秋,根据各方对1978年教学大纲草案的反馈,教育部修订了小学科学教学计划,决定将小学科学的学习推进到三年级,从而增加了一年。学习时间。同时,教育部还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与自然室修订出版新的自然大纲及配套的第一卷教材和教师用书。据当时负责编写新大纲和实验教材的刘莫耕先生回忆,由于新大纲的编写是以研究和借鉴国外经验为基础,辅以国内实践成果,全国部分地区试行教材“新大纲” 这轮大纲教材终于冲破了20世纪40年代的陈规,走向了20世纪40年代的改革目标20世纪60年代和1970年代”(刘莫耕,1998,学前教育部分,第4页)。
刘莫耕先生对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重大事件的记录到此结束,后续的课程改革并未进行记录和评论。为了填补这一空白,笔者查阅了其他相关文献,现简要介绍如下。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大纲教科书推出以来,各种改革措施随之而来。与课程相关的实验项目包括: 1、适合小学一至三年级的自然课程教材和教材,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编写,科普出版社出版。在北京及部分省市的300多所小学进行实验,效果良好。这是与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小学三至五年级自然教学改革几乎同时进行的一次区域改革试验。 2、1986年初,基于人们对小学低年级开设自然课程重要性认识的普遍提高,全国越来越多的学校自愿参加这一试点。年级自然教科书有限。应各地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北京市、湖北省部分优秀自然教师编写了一套小学一、二年级使用的低年级自然教材和教师用书,弘扬科学精神。小学教育。向较低年级扩展的过程。 3、基于上述两次实验的成功经验和课程专家对低年级开设科学课程必要性的反复肯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初稿)》 1988年起草、1992年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教育全日制小学自然教学大纲(试行)》最终修订了将小学性质课程的开设时间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并明确了每个阶段的课时和内容规定。试行草案还规定了多项内容。内容要点的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这些具体措施,显着提高了科学课程在整个小学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使其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被列为小学国家教学大纲中的“基础学科”等级。从国家统一要求(即排除各地自发的实验行为)来看,全国小学自然课程的开设,结束了30多年来低年级不单独开设课程的历史。 《自然》从此成为所有学生整个小学阶段的必修基础课。这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蓬勃发展、加快全民族科学素养的提高,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随着不同时期人们对科学重要性的认识不同,我国小学科学教学在整个小学课程计划中的地位也经历了多次起伏。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科学教学在小学课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演变
正如刘莫耕先生在《小学自然课程改革探索》一书中指出的那样,我国古代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传授知识,大部分课程内容都是关于天、地的。前人总结的人、事、衣、食。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 1903年以后,随着西方科学教育思想传入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刘莫耕老师在《自然教学的演变》一章中介绍,清末原版《格志》课本和民初《理化》课本的内容均是从日本小学翻译过来的。科学教科书,日本从英国和美国进口。
自1929年我国制定第一部自然学科课程标准以来,标准多次修订,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前夕。这里的自然(或常识)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再从日本引进,而是引进英美的教育理论,指导中国的科学课程工作者编写自己的教材。由于年代久远,当时的教材已无存,但从1929年出版的《小学自然课程暂行标准》中,我们或许能大致了解小学科学的概况。当时的课程。标准一开始就明确规定了小学自然教学的三个目标:“(一)启发和提高认识自然的基本知识,养成科学研究态度和实验精神。 (二)加强利用自然解决物质和精神问题。生活问题 智力。 〈3〉培养欣赏自然、关爱自然的兴趣和理想。”(见课程资料研究会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集:自然、社会、常识、健康卷》)从这个目标出发,教学内容取材于儿童身边存在的“自然现象、生活需求和健康知识”三大领域。 “就地取材”,为孩子提供眼前需要、能理解的内容,“不使用、不利用课本”,提供多图表、通俗易懂的参考书,充分利用。以自然环境为教学场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和“亲身体验”去探索、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等。在课程设计上,我们提倡“大单元设计教学” ”基于具体的生活问题。所有这些方面都渗透着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这些文字材料确实为我们了解当时的情况提供了一些支撑材料,但我们不敢断定它完全反映了当时的客观实际情况,因为美好的想法与实际做法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例如,刘莫耕先生曾说过,在黄金和点石成金的手指之间进行选择时,“只注重知识,不仅是我们国家的传统,在国外也是如此。 20世纪50年代之前全世界的教育。” (刘莫耕,1998,第37页)。这一评论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那个时代自然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共性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小学性质课程深受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 1956年制定的《小学自然课程(草案)》,除确认“传授儿童一些初步的自然科学知识,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自然课程的总体目标外,还明确规定“使儿童能够“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孩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消除迷信和偏见”,“培养孩子的天性”。爱国主义”、“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发展幼儿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等作为自然教学基本任务。围绕这些教学目标和任务,教材内容主要以幼儿身边常见的自然现象和事物为主,例如,一年级有五个学习主题,分别是“秋季”、“冬季”、“春季”、“夏季”和“人体与保健”。二年级的学习主题包括“森林”、“菜园”、“保健”。以此类推,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学习主题,内容很可能是孩子感兴趣的或者对他们的生活有用的(相反,高年级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可能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尽管当时的自然科学教学与语文课堂相结合,但教学大纲仍然规定并详细解释了“课堂观摩”、“参观”、“记录自然历”和“自然角”。方法。因此,从课程规划者的角度来看,当时对自然课程的期望和规划是比较理想的。遗憾的是,“由于教学时间、师资、教材等不落实,中低年级的科学教育普遍失败”(李培石,1993,第22页)。
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受“大跃进”等极左思潮影响,我国小学自然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传授给孩子初步的自然知识,引导孩子初步认识自然世界”。以及人们对自然的理解。”用转化……为孩子今后进一步学习、参加劳动做好必要的基础”(见1963年教育部《全日制小学自然课程(草案)》)指导下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当时的教材内容过于强调自然科学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兴趣极低。在学习中。
鉴于20世纪60年代和1970年代所走过的弯路,1970年代后期颁布的小学自然课程大纲将课程重新定位为儿童感兴趣且易于理解的自然现象和周围事物,教学方法也开始强调鼓励孩子自主探索、“发现”知识,努力使学生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均衡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自然室根据该大纲编写了新的小学自然教材和教师用书。虽然课程体系还存在不足,但教学效果总体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刘莫耕老师的教学效果。一批自然课程研究专家提出的“探究式”教学法,开创了我国科学课程改革的新局面,为年初开展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 世纪 90 年代。 。
与以往改革相比,本次改革的突出特点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相关课程研究和实施工作者开始认识到,自然教学研究不应局限于“教什么”(内容)和“如何教学”(教学方法)。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要解决“为什么教”(目的)的问题。他们通过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探索,终于找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正确方向和途径,即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培养学生勤于思考。 ,敢于提问,不惧怕科学。权威、创新的科学精神是小学科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教学内容的选择注重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该教学方式也打破了传统讲解式教学的统治地位。各种“动手”活动、“探究—讨论”活动被引入自然课堂,一批有想法、有主动性的小学自然教师也在这次改革中脱颖而出,成为教学团队的带头人,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次改革确实可以看作是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停牌”。
继这套教材之后,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编撰、1987年出版的低年级小学自然教材和教师用书,强调了知识、能力、兴趣、思想教育和美育并重。原则。提出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有意降低对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的要求。同时,为了解决教具问题,教师手册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利用易得材料制作教具的方法,在教材的灵活性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1986年至1992年,作为“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研究与试验”的组成部分,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工作者在总结前十年改革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现代教学理论和心理学,同时适当吸收国外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小学自然科学课程的特点,尝试建立一套小学自然科学课程。科学的课程结构体系适合我国国情。与以前的大纲相比,1992年制定的新大纲对我国小学自然课程的内容和能力结构进行了更加明确的层次划分,提出了基本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也能体现自然课程大纲的内容。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课程内容的总体结构模型。具体来说,自然课程的知识内容由4个系统、8个单元组成。这四大体系分别是:生命科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宇宙与空间科学。 8个单元分别是:生物、人体、水与空气、地球、力与机制、声、光与热、电与磁、宇宙。 8个单元的知识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则分为三个层次,并按低年级、中年级、高级三个年级排列。目标的结构化和系统化(李培石,1993)。同时针对知识部分和实验部分分别规定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这些工作为小学自然课程的编制和评价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科学依据和评价标准。
除知识目标外,“九义”大纲还对能力目标、价值观、态度目标等做出了相应的结构设计和规定。例如,规定培养的五种能力包括:观察、实验、动手、逻辑思维和想象力(每个能力目标又细分为多个次级能力目标);情感和态度目标包括:认识“自然是由各种物质组成的”,培养“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与他人合作、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等与知识目标一样,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也分为三个层次,作为三个年级的课程设计指导方针。
除了内容结构的改革,“九义”课改工作者在教材内容灵活的设计与编排、教材的印刷形式与质量、系列教材的设计等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教材。 。同时,保留和发展了20世纪80年代初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包括培养儿童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利用科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儿童内在的学习动机等。为适应不同学制、不同地区的不同需要,新教改教材分为不同版本,改变了过去几十年单一版本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为我国教材多元化做出了努力。 。
三、历史经验与教训
上面,我们对中国小学的科学课程发展和改革的历史有深刻的了解。根据对历史的回顾,作者总结了以下几点为历史经验和课程。希望这种反思过程能够加深对当前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评估。
作者注:根据刘莫贡(Liu Mogeng)书中的记录,它写为1903年。但是,根据“ 20世纪中国小学和中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汇编:课程(教学)计划卷”,由课程和教科书编译”研究机构,本宪章的颁布日期是,它是广周29年的末,因此Gregorian日历应该1904年1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cyhlngy.com/html/tiyuwenda/9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