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知识问答
  • 东京残奥会盲人柔道女子48公斤级比赛:李丽青不敌法国选手马蒂内,湛江陆地村李光寿焦急等待女儿消息

    南方周末记者蒋博文为您介绍

    2021年8月27日,李丽清(下)在东京残奥会盲人柔道女子48公斤级比赛中输给法国选手马丁内特。 (视觉中国/图)

    从日本东京到3200公里外的广东省湛江市露露村,消息传播总是比较慢。东京残奥会盲人女子柔道比赛48公斤级比赛开始近五个小时后,李光寿的家人仍然不知道女儿李丽清的情况。

    女老师是柔道冠军_女柔道选手_冠军女老师柔道是谁

    2021年8月27日下午,阳光灿烂,无风。大路村口的田地一片翠绿,二轮稻长到膝盖那么高。李光寿骑着摩托车从村里回家。他在村里生活了大半辈子,路熟记在心,骑车全凭记忆。

    在村外,他是不敢这么骑的:李光寿天生就有严重的视力障碍,无论看什么,眼睛都是一片模糊的影子。四个孩子中,有两个女儿是他遗传的,生来就有视力障碍。

    我女儿的比赛那天早上开始了,但电视上没有中文直播。你可以在网上看英文直播,但这两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不知道怎么搞这个。

    这对夫妇整个早上都在等爸爸,他们有点担心。比赛前两天,他们得知女儿在赛前训练中意外受伤。他们不确定是肩膀还是锁骨——这是他们女儿很少告诉他们的。他的妻子张五梅抱怨说,李青可能正在和比自己大得多的人一起训练。

    图片

    广东湛江土地村,李立清的家。 (南方周末记者蒋博文/摄)

    远在东京的李丽清,居然肋软骨骨折了。虽然还能参加比赛,但是痛得要命:转身、穿衣、呼吸都痛,睡觉也痛。李立青明白,这伤一时半会是无法痊愈的。

    “虽然疼,但它(腰)不是主要的发力系统,主要的发力系统是手和脚。”李丽清赛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她曾经希望通过技战术减少腰部的使用,用意志力克服伤痛卫冕。冠军。

    李丽青是2016年里约残奥会盲人柔道女子48公斤级冠军。同样对五年后夺冠充满信心的还有陪伴她十多年的第一位教练张贵福。 “至少你得拿到一个牌子,那太容易了。”张贵福回忆道。

    不幸的是,运气不好。 8月27日上午,李丽青在四分之一决赛中迎战法国老将桑德丽娜·奥里尔-马丁内特。 38岁的马丁娜是2016年里约残奥会盲人柔道女子52公斤级冠军。这是她转战48公斤级后首次参加残奥会。

    马丁内特施展横方功时,力量落在了李丽清的肩膀上,导致她的右肩脱臼。李丽清在比赛中落后28秒,因伤缺席随后的复赛,无缘奖牌。

    剩下的牌都被选了

    如果赛前他没有受伤,他本来有很大机会战胜马丁。比赛前几天,当抽奖结果出来时,李丽青甚至放声大笑。欧美玩家规模庞大、实力雄厚。李丽青身材又黑又瘦,个子不高,身形灵活,最常用的借力战术,就是她吃的球员类型。

    然而,最初很少有人从她瘦弱的身材中看到她成为一名残疾人运动员的可能性。

    2009年,张贵福第一次见到李丽清。当时,他刚刚离开女子盲人柔道国家队,受广东省邀请,率省队前往廉江市(湛江市下辖的县级市)选拔残疾人运动员’联邦。刚来的张桂福没有熟人,也不会说广东话。其他运动项目的教练都在挑挑拣拣,转眼间就只剩下李丽青没有入选。

    当时李立青16岁。她在离家不远的车板镇上初三。她被老师叫去,迷迷糊糊的去参加选拔。她回忆说,张贵福只是折断了她的手腕,摸了摸她的脚骨和手骨,测试了一下平衡,就结束了。

    在张桂福的心目中,这个选择远不止是一些简单的测试。他看着眼前的女孩。她患有扁平足,无法跑步。难怪田径教练不想选她。

    “我打你,我无缘无故打你,你敢打我吗?”聊天中张贵福突然问道。

    李立青连忙说道:“我绝对敢,我愿意跟你拼命。”

    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张贵福立即心想:“这小子不错啊。”后来,他又让李立青跑。当真正开始跑步时,张贵福一眼就看出,李丽清以前跑得不多,跌跌撞撞,“但她确实是在拿生命冒险”。

    接下来就是一个月的试训。李丽清坚持万米长跑,刻意将卧推增加到60公斤。早上训练结束后,其他队员都睡着了。只有李立青会在午休时间敲开张贵福的门,询问他的动作技巧。

    被誉为“金牌教练”的张桂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盲人柔道运动。二十年来,他赢得了无数的冠军。但他始终记得,曾经有人质疑他的执教水平,并对他说,“这么多冠军都是因为有一定的基础”。

    怀着这一切,张桂福来到广东后,立志要把一个农村孩子从无知变成奥运冠军。

    他看中了李丽清的“剩余底牌”。

    女老师是柔道冠军_冠军女老师柔道是谁_女柔道选手

    在此之前,李立青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柔道的存在。她只是一个普通的视障农家女孩,不喜欢和同龄的孩子出去玩。她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家里,要么工作,要么学习。

    面对张贵福的邀请,李丽清也面临着选择。家里只有三亩地。母亲务农,父亲在周边建筑工地打零工,一年收入只有几千元。她原本想上大学,但加入运动队可以节省不少学费,而且还有训练补贴,家庭负担减轻了。

    李光寿为女儿感到难过。起初他不同意她成为一名运动员,但后来他释然了:视障人的职业选择有限,上大学后很难找到工作。运动员“努力,不过是辛苦一点”,但退役后,却未必能端上铁饭碗。

    于是,16岁的李丽青进入了女子盲人柔道广东省队。

    图片

    李丽清(上排中)与广东省女子盲人柔道队队员。 (受访者供图)

    “选出的人就是奥运冠军”

    对于张五梅和李光寿来说,女儿在柔道队的世界就像一个谜。

    李丽清不想让父母知道,她经常在那里像面团一样被揉捏、拉扯。当时,张桂福把训练定为每天四套动作,从早到晚。在她最累的时候,田径场下着倾盆大雨,李丽清却想躺在场上不肯起来。

    然后就是被扔、扔人。

    视障人士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柔道动作的可能性基本为零,但他们还有其他武器:依靠身体各部位的感觉来想象动作,依靠听觉来识别脚步声。这就是他们的竞争方式。

    据李立青介绍,学柔道首先要学会做“肉包子”,然后扔给别人。早上,省队八名视障队员一起摔倒;下午,他们与体校的体格健壮的选手们进行了比赛。

    张桂福也加入了战斗。 “我必须把她扔出去,我必须让她这样做。因为她看不到或体验不到我在空中的感觉。她必须让她通过摔跤(知道)她在哪里失败以及在哪里做到这一点再次。”一天结束时,一个动作可能会导致您跌倒数百次。被扔了这么多次,李立青已经能大概猜到动作是什么样的了。

    盲人柔道比赛前,双方先抓住对方的衣领,然后开始投掷。每天下午与身体健全的人的对抗都是不同的。两侧是分开的,一侧可见,另一侧几乎看不见。

    这不就是让别人主动吗?但李丽清却说道:“如果他碰了你,你也可以瞬间碰他。”

    柔道讲的是“感觉”。如果你仅仅依靠眼睛去捕捉各种细微的动作并做出反应,那就太晚了。这都是关于感觉的。

    在一场想象中的对决中,对方率先抓住了李立青。他的下一步行动是什么?如果他的肩膀向左滑动,他就会向右移动。右脚向右下推的瞬间,是对手最不稳定的时刻。李立青动作比他快,借势之力,攻击他的右脚,将他踢倒。 “这并不意味着仅仅因为你能看到它,你就一定比我摔倒得更好。”

    回想起年轻时的训练,李丽清觉得自己真是狠。正常对抗练习中,男女轮流进行,男生打5分钟休息,女生再打5分钟。李丽清被打了50分钟不休息。

    李丽青的身体条件并不是队里最好的,但她的成功在于她的奉献。张桂福说,很多运动员在表演动作时不能完全“进入”,害怕“跑”。像她这样每一个动作都坚持到底的人很少。 “典型的新生牛犊不怕老虎,一直这样做,直到死。”

    很快第一场审判就来了。李丽青入队仅四个月后就进入了2010年全国锦标赛。她一路获得亚军——师徒都说落败还是因为经验不足。

    “我们的柔道训练周期需要3到4年才能学会动作。如果一个身体健全的人想成为全国第一,需要6到10年。”张桂福说。李立庆和李立庆一样,入队几个月后就获得了全国亚军。此前没有先例,“她是一个奇迹”。

    但他还是告诉李立青不要再想全国冠军,他选择了奥运冠军。 “你要永远记住我的话,如果你没有这个决心,就不要这样做。”

    黑马横空出世

    2016年之前,李丽青的比赛轨迹是一条平稳流畅的上升曲线。在全国锦标赛和全运会获得亚军后,张贵福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要求李丽清参加2014年世锦赛。

    “能够出国,哦,真有趣。”李丽清回忆,当时她只想玩一场又一场的游戏。她来到了比赛的举办地美国科罗拉多州,当她即将上阵的时候,她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谁。 。

    但她就是能赢。日本人、乌克兰人、德国人、普通运动员和前残奥会冠军都被她击倒了。第一、第二场比赛用时超过两分钟,第三场比赛用时不到5秒,冠军赛仅用时30秒。

    盲人柔道练习不到四年,李丽青就成为了世界冠军。里约残奥会的大门向她敞开,张贵福可以真正做好培养奥运冠军的准备。

    在世锦赛之前,他就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欧美选手实力雄厚,而日韩选手则走正统柔道路线。张桂福试图采取中庸之道,融入中国武术的精髓,最大限度地发挥亚洲人的娇小、速度和敏捷性,将所有力量集中到一点上。

    他带着球队来到了云南高原,在低氧环境下训练可以快速提高体能。运动员在实战中可能会有停顿,但张贵福在训练中从来不让李丽清休息。 “我拿着棍子,盯着她看,她并不懒,只是在她体力最弱的时候,我还是要推她加大力度。”张桂福很清楚,李丽清必须不断地占对手的便宜。进攻一旦停下来喘口气,就会给对手可乘之机。所以,她的体力必须足够好,才能承受无尽的攻势。

    女老师是柔道冠军_冠军女老师柔道是谁_女柔道选手

    除了体力上的变化,李丽清还注意到自己的技战术变得更加精妙,能够真正做到“杀人不流血”。比如,两个人面对面,对方实力更强的时候,她也会用力向后推,引诱对方使用更多的力量。然后她躲开并利用对手的冲击力将他击倒在地。

    两年后,世锦赛的奇迹被复制。 2016年里约残奥会上,李丽清取得了惊人的胜利。夺冠后,她在赛场上拥抱张桂福痛哭流涕。她双腿弯曲跪在地上,立刻就被张贵福拉了起来。

    此时,湛江土地村已是午夜时分。张五梅记得第二天早上她就听到村民们议论女儿获得金牌,然后在食堂观看了电视上比赛的重播。家里的电视比较旧,他们以​​前从来没有看过女儿的比赛。

    后来,李丽清的收入增加了,家庭状况也有所好转。她减轻家庭负担的初衷终于实现了,她开始考虑是否干脆退休。

    但周围的人大多都劝李丽清,她还年轻,还可以再踢一届。经过深思熟虑,她决定坚持参加东京残奥会。

    成长的包袱

    成为奥运冠军后,李丽清的生活不再只是单纯的柔道训练。

    张桂福很早就认识到,像李丽清这样长期生活在农村的视障孩子有点太天真了。他记得2010年,他带着李立清到广州火车站,坐公交车去北京。车站前有很多乞丐。李丽清抱着他哭了,坚持要他给乞丐一些钱。

    李丽清是2015年才买手机的,当时她21岁。在此之前,她一直过着苦行僧的生活。训练结束后,她只用随身听听音乐,不理会娱乐八卦。里约残奥会夺冠后不久,她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提到,自己确实有些与社会脱节:“我们残疾人不仅是身体残疾,还有精神残疾……我不想成为这样的人。”这。 ”

    张桂福试图把她推向社会,为她以后的生活做好准备。他通过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向专门招收各类残疾学生的广东培英职业技术学校派遣了几名柔道运动员。

    专业上,李立青选择了电脑,通过听电脑读屏软件的声音,学会操作Word、Excel等办公软件。上午上课,下午照常去训练基地训练,晚上回学校宿舍休息。班主任吴艳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李丽清至少能掌握60%到70%的学习内容。

    李立青很怀念校园。但入学几个月后,队员们又开始备战东京残奥会,训练量加大。加之,训练基地从广州迁至东莞,她的校园生活也被中断。

    回到训练场和比赛场,曾经向上的曲线开始出现波动。 2018年亚残运会和世锦赛上,李丽清两个月内四次面对同一位韩国选手,不是输就是被罚下场。虽然这位韩国选手不瞎的丑闻很快就被曝光了,但对李丽清来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震撼,一种对自己的怨恨开始升腾:以前她能打败身强力壮的人,为什么不能?她现在打她了吗? ?

    她的身体也发出了抗议。年轻时所承受的高强度训练逐渐开始反噬着她,多年来积累的伤势终于爆发了。一个重要的节点是2019年的脚踝手术,手术后,她的脚底失去了原有的平衡感,往日的状态也消失了。

    张桂福还发现,李丽清逐渐长大,背负了思想包袱。除了卫冕奥运冠军的心理负担外,她对家庭也有强烈的责任感,也会思考自己未来要做什么。张桂福说,“她在这方面承受的心理压力太大了。”

    如果她在东京残奥会上再夺一个冠军,或许就能找到一个稳定的位置,然后安心地过自己的“下辈子”——这是李丽青原本的计划。

    冠军的烦恼

    2021年8月27日重返东京残奥会。

    比赛一开始,李丽青就试图避开受伤的腰部,并举起双臂拥抱玛蒂娜。马丁全身用力压下,重量压在李丽青的一个肩关节上。平时,李丽清都会转身往前走,但那天,她的肋骨受伤了,她无法转身。

    她被马丁按在垫子上。李丽清脑子里一片空白,只知道疼痛。她的肩关节瞬间脱臼,疼痛比肋骨还厉害。她试图反抗,用双腿缠住玛蒂娜的一条腿,试图用关节技巧迫使玛蒂娜认输。但她的肩膀太痛了,没能锁住玛蒂娜。相反,她被Martine压制了20秒,直到输掉比赛。

    图片

    2021年8月27日,李丽清在东京残奥会盲人柔道女子48公斤级比赛中受伤。 (视觉中国/图)

    来访的记者把李立清落选的消息带到了大路村。李光寿继续抽着水烟,从塑料桶里取出那根看起来像榕树根的烟斗,又放了回去。过了好久,他又问,能拿到勋章吗?张五梅正用抹布反复擦拭手臂,告诉他,不是。

    廉江一家传媒公司给李光寿打电话,索要他女儿的照片。李光寿疑惑不解。他已经输了,为什么还要照片?这个电话似乎给他带来了一线希望,他一度以为事情又出现了转机。

    8月27日下午4点,李丽青在深圳工作的哥哥给她的父母打电话,告诉了她妹妹受伤的事情。李光寿忍不住摇头,确认“没有希望了”,顿时泪流满面。这哭声感动了张五梅,夫妻俩都哭了。只有李光寿的母亲,也是视力障碍者,摇着扇子,一言不发。

    比赛结束两天后,8月29日深夜,仍在东京的李丽清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电话采访,表示自己想再次参赛,“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退休后,她仍想在残联、社区或福利机构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原计划没有改变,只是又推迟了三年。加入柔道队十二年后,她意识到改善家庭生活的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她的父母仍然要担心她的未来。

    南方周末记者姜博文 南方周末实习生王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cyhlngy.com/html/tiyuwenda/9650.html

    加载中~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