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蒂夫·乔布斯
一名女大学生怀孕了。由于父母的强烈反对,她无法嫁给男助教凤子。孩子出生后,她被送到孤儿院。这个不幸的故事发生在史蒂夫·乔布斯身上。戏剧性的是,小乔布斯被收养后不到一年,这对年轻夫妇就成功结婚并生下了一个女儿。一家人非常和睦。这位姐姐后来成为了著名电视剧《辛普森一家》中的人物原型。
2.贝佐斯
继谷歌之后,第二家市值破千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的背景也可以用“不幸”来形容。
贝佐斯是一名 16 岁女高中生的孩子。这个名叫吉斯的女孩的父母非常开明。他们不仅出钱让女儿嫁给孩子出生前读高三的男友,还出钱办婚礼。女婿的学业和事业都在国外创业名流的起起落落中挣扎。国外创业名人的起起落落。然而,贝索斯的亲生父亲乔根森却撑不起这堵墙。
为了支付新墨西哥大学的学费,他很快就退学了。后来,他的岳父在新墨西哥州警察局给他找了一份工作,但他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乔根森也是一个酗酒者,经常和朋友一起喝酒直到午夜。最终,1965年6月,贝佐斯17个月大时,这对年轻夫妇的离婚案敲定了。
乔布斯和贝佐斯这两位世界级的创业大亨都不用自己的姓氏。与下文提到的创业大亨的苦涩生活相比,贝索斯和乔布斯是幸运的。他们遇到了一位优秀的养父和继父。他们的困难只是父母婚姻的变化。
成功的人不仅要在事业上克服非凡的困难,在生活中也要经历磨难。所谓九十九大难,一定要读到底。
3.托马斯·沃森
IBM 创始人托马斯·沃森 (Thomas Watson) 40 岁时,尽管担任公司副总裁,却毫无羞耻地被公司开除。 他带着新婚妻子和儿子从俄亥俄州代顿搬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等待被喂食。他在纽约重新开始,还卷入一场诉讼并面临牢狱之灾。
4. 立石和真
欧姆龙公司的创始人立石和马的生活更加悲惨。欧姆龙公司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的自动化控制和电子设备制造商。它是第一家创建ATM机、车站自动售票系统等的公司。
立石一马49岁时,他的公司濒临破产,艰难度日。他的妻子去世了,留下了7个孩子,其中最小的还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后来,立石一马才能够创造出伟大的业绩。他需要承受多少的毅力和痛苦。 !
5.保罗·加尔文
摩托罗拉创始人的生活也陷入混乱。国外创业名人投资创业的坎坷故事。经过两次创业失败后,1928年9月,高尔文制造公司在芝加哥哈里森街847号的一栋租来的大楼里诞生。这家公司后来成为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但创始人保罗·高尔文的命运并没有好转。随着1929年10月“黑色星期五”的到来,高尔文公司因库存过多而濒临破产。更大的打击是生活中的。五个月内,加尔文失去了几位亲人,包括他的父亲、母亲和岳母。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让他没有力气去悲伤。
不幸并没有就此结束。正当高尔文的事业达到巅峰时,1942年10月的一个晚上,高尔文的妻子被闯入屋内的强盗杀害。
名人创业故事2
在中国的快递行业,有一个人从一个穷小子变成了CEO。就连马云也很佩服他。此人就是王伟,管理着顺丰速运这个拥有超过20万员工的庞大快递王国。而22年前,王伟22岁的时候,他还是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小子。
从零开始,赚取人生第一桶金
1993年,在广东深圳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年轻人骑着摩托车穿过巷子。摩托车后座上堆满了包裹。这个年轻人,正是王伟。
起初,王伟只是受朋友委托,将包裹从香港免费运送到深圳的指定人员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找王伟送包裹的人越来越多,但又不好意思每次都免费,就给了王伟一些红包。王伟从这些友谊中看到了商机。既然市场需求这么大,他能不能成立一家小公司,专门从事运输业务呢?
王伟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的支持为他提供了最初的10万港元创业资金。在香港吉兰街,王伟找到了一家只有30多平方米的小店。站稳脚跟后,他联系了平时关系很好的朋友寻求帮助。
最终,王伟与五位朋友合作,成立了一家专门从事快递业务的小公司。王伟和朋友们肩上背着大旅行包,手里提着行李箱,往返于深圳和香港之间。当时,王伟提供的快递服务只收费40元,而其他竞争对手同样的快递收费70元。刚刚创业的王伟凭借低价策略从竞争对手手中抢到了一小片天空,并迅速成长。
1993年3月26日,顺丰速运公司在广东顺德正式注册成立。一段时间后,顺丰速运已经部分垄断了深港货运。在顺德至香港的陆路通道上,70%的快递包裹是由顺丰速运承运的。
当王伟回忆起这段艰辛的创业岁月时,他说,我22岁就创办了顺丰速运。当我25岁的时候,公司初具规模,我赚到了第一桶金。
大胆创新,走在行业前沿
王维发财后,花钱大手大脚。但这并没有让王伟找到精神上的满足。当王伟回忆起这段精神空虚的时期时,他庆幸自己找到了精神寄托:佛教。
王伟在他的办公室里摆放了8尊佛像。或许是因为每天拜佛,王伟逐渐变得更加踏实,带领顺丰快递更快发展,但也导致了对资金的迫切需求。一直以来,民营企业贷款难,王伟面临的情况也不例外。当时,国内快递市场的门槛较低。几个人一辆车就可以去各个高档写字楼发传单、招揽生意。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一大批快递公司的涌现。想要占领市场,就必须尽快在国内设立分公司。
布局国内市场需要大量资金。王伟很难从银行获得足够的资金,所以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将商铺或房产抵押给银行。这是获得贷款最快的方式。他从银行收到的钱变成了遍布全国的网点,竞争对手更加疯狂的开店方式迫使王伟一次次将房产抵押给银行。 20xx年是快递行业开网最疯狂的一年,资金也成为制约顺丰发展的主要障碍。如果你不开店,你就会落后。经过三天三夜的思考,王伟以顺丰速运为抵押,向银行借款420万元,发展国内业务。
从此,中国基本上任何一个城市都会有顺丰快递网点。这不仅强化了顺丰速运的渠道,也大大增强了其获取快递订单的能力。雪花般飞来的快递包裹,让王伟开始有了一个更大的想法:用飞机来投递快递包裹。
从此,顺丰速运一跃成为当时快递市场上速度最快的,偏远地区次日达的美誉也首次成为顺丰速运的代名词。在意识到飞机介入快递带来的变化后,王伟将购买飞机提上日程,创办自己的航空公司。终于,20xx年底,经中国民航局批准,顺丰航空正式开始运营,直接作为顺丰速运的航空快递公司。运输商业服务。
尝试电商物流,探索黑客模式
在王伟的战略布局中,国内快递、国际快递、仓储、顺丰航空只占布局的1/3。他将顺丰的触角延伸到了更大的商业帝国,包括B2B、B2C、C2B。 、O2O全零售布局,同时支撑金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战略。王伟用一句话描述了顺丰速运的蓝图,“打造物流领域的‘百货店’”。旗下顺丰平客已成为布局中的重要棋子。
20xx年5月18日,顺丰黑客社区便利店正式开业。短短几个月,全国布点近20xx个,基本覆盖国内地级城市。
黑客的出现本质上解决了奥特莱斯布局问题,同时也更大程度地分担了奥特莱斯运营成本。还可以连接顺丰速运各业务单元,如顺丰速运+顺丰速运+顺丰移动+金融+社区O2O服务平台+乡村物流等全面整合,有利于顺丰速运的发展进一步壮大。
SF海克看似将各种功能集于一身,但事实上,没有一个功能是最好的。顺丰黑客店面面积太小,展示空间有限。如果它看起来像一家便利店,那就违反了零售行业商店设计和陈列的一些基本原则。
面对市场质疑,王伟不得不引起关注。他对外界的回应是:“B2C是未来的方向,通过黑客,顺丰可以探索如何服务C端客户。”
事实上,平家模式在国外早已存在。例如,英国第一零售商ARGOS的业务业态实际上与Heike的模式类似。不同的是,ARGOS一直致力于将多种方式购物与自助购物(电子触摸屏)相结合。这些商店更像是传统的便利店而不是快递点,并以传统便利店的方式经营。
王伟对黑客的策略也充分体现了他对顺丰速运未来的愿景。但王伟不能忽视海克目前面临的困境。从目前来看,黑客在全国拥有大量网点,确实领先于其他快递公司。不过,黑客的客流量并没有增加,很多预设的功能,比如兼任集发货点、对接顺丰快运等平台都还在探索中。海克下一步是否应该做出调整?这是王伟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王伟曾这样说过:“顺丰现在做电商物流是注定的。如果顺丰现在不做电商物流,未来可能就注定了。”无论如何,王伟现在的选择似乎就是做电商物流。而Heike也成为了重要的布局关键。
海克的命运又将如何呢?王伟显然没有信心这么做:“海克并不是全国统一的管理模式,它的模式还在探索中。”
坚持不上市,为顺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如果国内快递行业出现第一家上市公司,那一定是王伟的顺丰速运。不过,王伟对于公司未来的上市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热情。他说:“上市的好处无非是赚钱,获得公司发展所需的资金。顺丰也缺钱,但顺丰不能为了钱而上市。上市后,公司就变成了一家公司。”赚钱机器,股价每天都在变化,牵动着企业的神经,不利于企业的管理。”
王伟希望顺丰能够长远发展。他曾向内部员工解释顺丰速运不上市的原因:“如果上市了,环境就不一样了,你要对股东负责,你要保证股票持续上涨,利润就会成为公司的利润。”这样企业就会变得很浮躁,就像现在的社会一样。
尽管王伟坚持不上市,但快递行业被业界认为是烧钱行业。顺丰速运创立时,王伟曾将自己的房产抵押给银行,以获得扩张资金。尽管如此,王伟似乎一直对外部资本保持警惕。当其他快递公司纷纷引进外资时,王伟却对外资说不。 20xx年,联邦快递计划进入中国市场,并派人联系国内各家快递公司,试图收购。给顺丰的报价为50亿元。当时,顺丰速运的年收入仅为13亿元。王伟拒绝了这个提议。
不接受任何外部资本投资也让顺丰速运几近破产。特别是20xx年金融危机后,大批快递企业因资金链崩溃而破产、倒闭。这时,王维声称宁可战死,也不做俘虏。
那一次,顺丰躲过了市场萧条。然而,随着快递行业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王伟不得不认真思考资本的价值。结果,外界看到顺丰速运依然坚持不上市,但却吸引了外部投资者元和控股、招商局集团、中信资本与该公司签署协议。前三家合计投资顺丰股份不超过25%,成为顺丰速运。新股东。
外界认为,顺丰速运在引入投资者后将在不久的将来上市。不过,顺丰速运官方发布公告否认了这一说法:三名机构投资者以战略投资者身份进入,与公司上市无关。而且,顺丰速运目前还没有上市计划。
在谈及企业发展时,王伟说:“说实话,我不相信机会。为什么会有机会呢?人们正是因为无知才相信机会。如果你突然中了大奖,却不相信机会。”不知道为什么,你会认为这是偶然。当所有的前因后果汇总到一起,你就会知道,这是必然的。很好的平台,可以扭转很多不确定的、看似偶然的事情未来成为必然。”
名人创业故事3
李嘉诚的创业故事
李嘉诚的童年生活十分艰苦。 14岁时(1940年),中国战乱期间,他跟随父母逃往香港,投靠来自富裕家庭的叔叔庄敬安。不幸的是,他的父亲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作为长子,李嘉诚为了养家糊口,不再依赖别人,决定辍学。他先是在一家手表公司工作,后来在一家塑料厂担任推销员。由于工作努力,业绩突出,他得到了老板的赏识,短短两年就晋升为总经理。当时,他只有18岁。
1950年夏天,李嘉诚决心创业。他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一间厂房,正式创办了“长江塑料厂”。
不过,李嘉诚预测塑料花生意不会永远乐观,他也相信事情最终会逆转。于是吉柳退出,转而生产塑料玩具。果然,两年后,塑料花产品严重滞销,但“长江”却已在国际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产值和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位居香港塑料玩具第一。出口业。
1965年2月,香港发生严重的银行信贷危机。人们惊慌失措。投资者和市民纷纷变卖房产离开香港。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房地产公司纷纷倒闭。 1967年,香港爆发反英叛乱,进一步将房地产市场推向绝路。
不过,李嘉诚对香港工商业的前景持乐观态度,认为香港这个充满商机的殖民地不会长期混乱。当人们低价出售房产时,他逆粮而行,购买了大量土地和旧建筑。三年之内,风波平息,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量离开香港的企业回流香港,房地产价格暴涨。李嘉诚趁机将自己低价收购的房产以高价出售获利,然后回购有发展潜力的建筑物和土地。到 1970 年代初,他总共拥有 630 万平方英尺的建筑空间。
20世纪70年代的香港,怡和、太古、汇丰、和记这四家资本最雄厚的英资外资银行在许多遭受巨额失业的企业中实力雄厚。李嘉诚决定利用长江实业雄厚的资金收购香港某些有实力的上市公司。他的第一个目标是九龙仓,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店。
1978年,李嘉诚又用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策略,收购了另一家老牌英资公司青州英妮,并成为该公司董事会主席。然而,李嘉诚最令人难忘的胜利是他成功控制了老牌英国企业集团和记黄埔。
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拥有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着和记黄埔,这是一家历史悠久的英资财团,价值超过50亿港元。这其实是“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则成为了英资财团的老板。第一个中国人。
20世纪80年代后,李嘉诚的版图经历了一系列扩张。除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集装箱码头、零售等,形成坚不可摧的大型综合性财团,在香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90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成立Orange电讯公司,并在英国上市,总投资84亿港元。到20xx年4月,他以1130亿港元的价格将自己持有的Orange股份40%以上出售给德国电信集团,创下了香港历史上最赚钱的交易记录。 Orange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也就是说,李嘉诚在短短三年内获利超过1000亿港元,资产翻倍。
进入20xx年,李嘉诚以126亿美元(或983亿港元)的个人资产两次跻身全球十大富豪之列。他也是第一位连续两年上榜的华人。李嘉诚曾多次荣获世界各地杰出企业家称号,还五次获得国际著名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经过20多年的“开疆拓土”,李嘉诚已拥有长江实业、和记黄埔、港灯、长江基建等四家蓝筹公司,市值达7810亿港元,会计占恒生指数的20%。该集团拥有超过31,000名员工,是香港第四大雇主。 1999年集团利润高达1,173亿港元。
李嘉诚晚上睡觉前必须读半小时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据他介绍,除了小说,他还看文学、历史、哲学、科技、经济等书籍。这其实是他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的习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cyhlngy.com/html/tiyuwenda/9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