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彦、于莉莉、任茜、张译
文字|李兆琪
统筹兼编辑|刘静
2022年是36 Under 36的第六个年头,我们应该以此为榜样,寻找新一代36企业家代表。但36氪今年的选择是将36 Under 36升级为X·36Under36 S级青年创业者名单,旨在更早地发现更多有潜力的中国优秀创业者。
我们相信,这360人中相当一部分人将成为未来中国企业界不可忽视的名字。
六年前,首届36 Under 36启动时,第一批80后创业者已逼近36岁门槛。他们大多是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成长起来的第一批年轻人。他们的创业故事以及获得财富和名誉的方式都带有浓厚的时代痕迹:比如他们大多成长于普通家庭,白手起家,公司发展往往伴随着巨大争议等。
但今天,当我们试图寻找新一代企业家时,我们发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已经是两代人了。如今的85后甚至95后创业者通常是在物质更加富裕、文化更加多元化、商业文化更加被接受的环境中成长的。但摆在他们面前的新问题是:时代唾手可得的果实已经耗尽。而且,在本次调查覆盖的1000多名36岁以下的创业者中,有28%的公司是在2020年疫情爆发后创办的——这是商业之外的一个新问题,但却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
许知远可能是中国最好的提问者之一。在刚刚举行的X 36 Under 36创业者盛典上,他向一位科技创始人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你和上一代创业者有什么不同?”
创始人的回答也很简单:“现在很少有人因为生存问题而选择创业。更多的时候,他们希望做出一些东西,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而我在中国接受到的就是教育也让我在留学期间能在实验室找到一份工作,而不是在餐馆里洗碗。”
确实,这群人与媒体通常描绘的故事完全不同。
部分人创办的公司已完成运载火箭1公里起降飞行实验;有的已开工建设万吨级生物降解材料PHA超级工厂——未来,更多新材料将成为世界级绿色工业和消费的象征;一些实验室生产的可食用动物蛋白已经生产出来;有的在治疗肿瘤和罕见疾病的临床试验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未来有一天可能会有更多的疑难杂症被治愈;有的已将人工智能和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部署到更广泛的场景中,疫情推动了机器与人类关系的重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调查的1000多名创业者中,73%是具有科技背景的创始人。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和科学家红利已经达到临界点。在1980年之前出生的企业家中,这一比例仅为31%;而1980年至1985年出生的企业家中,具有技术背景的企业家比例仅为57%。
新一代企业家应该如何认识和面对未来?
今年3月,我们带着这个问题采访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旋教授。他可能是中国对风险投资和创业最系统、最国际化的见解之一。他也是少有的沉浸在金融与创新跨学科研究领域并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和教授职位的学者之一。
想了想,他用三个字回答了这个问题:顺利、坚持、韧性。
这个答案可能不够令人惊讶,但考虑到目前的情况,它是准确的。这是每一个优秀企业家都需要具备的心理特征。
最后,这是我们最喜欢的诗人杰克吉尔伯特的诗句之一:“我们是风穿过树叶时形成的形状。”这里做一个小小的改变:我们(他们)不只是风A形状所做的。
标题图片
10
今年与往年不同。我们通过大范围搜索收集了约1000名企业家样本,并在更多专家、教授、企业高管的帮助下,纳入了第一批360名企业家。
1964年至1984年出生于中国,两代市值千亿的科技公司创始人代表了中国市场经济时代科技和商业的最高点。这些人在中国近20年的经济繁荣时期,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最早开始创业之旅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创办现在千亿市值公司的平均年龄也只有32岁。
从规则来看,无论在任何时代,30岁都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创业年龄。同时,这些人的出生、经历和命运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30岁是创造力的年龄。年龄与承担风险的能力密切相关。
今年纳入的360名青年企业家平均年龄为31岁。榜单男女比例为5.5:1,男性企业家仍占多数。但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在一些细分行业开始占据比较优势。例如,日用消费品领域有13位女性创始人,食品饮料餐饮领域有9位女性创始人,医疗健康领域有7位女性创始人。这三个部门明显高于其他部门。
近年来,创业学历门槛显着提高。 360人中,具有博士学位以上83人,占23.5%,具有硕士学位126人,占35%。其中,创业方向与专业一致的考生比例占47%。这些候选人集中在高端制造、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
几乎所有候选人都向我们披露了他们的最高学历,只有 64% 披露了他们所有的教育经历。仅根据最高学历,我们找到了10所最具企业家生产力的学校,其中包括6所中国大学和4所外国大学。他们的校友占该榜单企业家总数的30%以上。
1.1
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越来越多地推动创新,并在某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一方面,从统计样本的地域分布来看,昔日的北上深三极创业创新中心正在向多极创新城市分布转型。在新材料、高端工业产品、机器人等领域,广州、杭州、苏州、佛山、成都等城市的新创企业开始值得关注。曾经科技创业公司很少见的东北三省,也在这次X36样本合集中出现了更多新鲜名字。
初创企业纳入比例最高的五个城市占总样本量的79.16%。
1.2
在本次企业家调查中,共有100多家企业在材料中向我们披露了他们的早期客户群体。除了40多家瞄准C端用户的企业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愿意尝试创新的企业。大企业,这也是中国商业生态依然活跃的体现。调查发现,至少17%的初创公司的初始产品试验会依赖大公司提供的机会。
1.3
自2021年11月启动本次调查以来,我们采取公开征集和推荐相结合的企业家征集模式。千余名创业者样本中,54%来自公开信息登记,43%来自创投机构推荐,3%来自中国高校、知名企业家和城市合作伙伴推荐。
除公开报名外,风险投资机构推荐是对样本量贡献最大的渠道。在与200多家中国中高端创投机构交流后,其中60位核心贡献者平均向我们推荐了5.8个样本。其中最活跃的8家贡献了总收藏量的近10%,平均推荐了10个样本。
1.4
在今年的候选人征集阶段,我们共引入了50+专家团队和知识合作伙伴。他们包括知名风险投资家、高校专家学者、教授以及知名企业家和企业高管。经过2周的线上打分和密切沟通,我们综合各方反馈,发现了这360位值得关注的青年创业者。我们的知识合作伙伴基础未来还将继续扩大。
1.5
“北大金融工程实验室”为X·36Under36提供数据支持。 “北京大学金融工程实验室”是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基础上搭建的研究和教学平台,致力于推动量化投资、金融工程、大数据金融和金融科技方面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此次,他们基于近千名候选企业家和超过40万条新闻报道文字数据,为36氪提供了一份参赛企业家热度测量报告以及正负面新闻舆情分析报告。
36氪董洁、王雨桐、杨潇等人也为候选人推荐做出了贡献;插图贡献来自Yang@PF。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cyhlngy.com/html/tiyuwenda/9627.html